吸烟有害健康。本站含有烟草内容,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

国家局网站
  • 2025/01/15师传“极致认真”之技

    《遵烟故事——心灵的家园》

    “你看你,这电机周围的‘黑锅巴’都没有铲干净,90分都得不到,重来。”机台组长赵师傅扔给我一块抹布,递给我一个“锅铲”,严厉地要求我翻工。一点情面都不给我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平时对我很照顾的师傅,此刻怎么成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苛刻师傅。望着那张包公似的“黑”脸,我有些不情愿地拿起工具返回到除尘室翻工。

    其实,5平方米的除尘室已经被我弄得很干净了:地板拖了三次,楼梯、平台,除尘管道反反复复的拖了、擦了,外表都很亮……“‘黑锅巴’也要弄,太挑剔了吧?”手上干着活儿,我心里还是有些嘀咕。半个小时后,黑黢黢的积灰被铲干净了,电机立刻焕然一新。师傅径直走过来,接过我手上的工具,半蹲在电机旁,用抹布对每一个小钢条进行反复擦拭,细缝之内小心翼翼地用“锅铲”刮。师傅一边向我唠叨道:“设备是咱们工人的宝,电机是设备的心脏,对待他们,就要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这些‘黑锅巴’不除掉,日积月累会影响他的寿命和功能了……”。我有些惭愧。“师傅,我来吧,你休息一会儿。”我抢过师傅手上的抹布对设备周围的缝隙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清除。那一天的设备保养让我极度疲劳,也体会到了我的“认真”和师傅“极致认真”的差距。

    在CP4,要经常看储丝柜的烟丝是不是装满了,要准备好换柜,要做好出柜等记录……刚到机台上时,自己总是把握不好时间,就是设备有点故障也反应不快。师傅带我上上下下、满头跑了几天后,问我,“你这几天有什么收获吗?”我不确定地说了自己几点收获,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但同时,他也提醒我更多该注意的问题,比如:要清楚一柜烟丝大约的数量;有意识地观察和学习一些简单故障的症状,以便第一时间通知机修师傅;注意听听设备的正常和异常时的转速声,皮带“爬坡”“下坡”的声音……我恍然大悟——是啊,我都没有想过这些。其实,认真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学习,不仅是在于课本上,在于别人手把手的指导,更在于工作中自己用心,有意识地学习他人的工作方法。

    有一次,机修工李师傅正在拆卸爬坡皮带,因是停机处理,我便准备到拆卸点上去学习。此时,赵师傅便拦住我,说道:“那个地方不能去。你看,他现在是高空作业,万一掉落下几个零件砸着你,怎么办?你刚到车间,学习是好想法,但有的‘禁区’绝对不能乱闯,凡事安全第一,自己要安全也要不被他人伤害。”这也成为我离开车间到新岗位上,依然对安全充满了敬畏。

    比“认真”更难的是“极致认真”。“认真”做事或许能得到90分,差10分是遗憾或许还是隐患。但是“极致认真”却可博得满分。只是这需要多10分的用心思考、深入现场、细心巩固,做完后的检查总结完善。师傅,谢谢,此技终身受用。(墨 菲)


  • 2024/12/12感恩无处不在

    《遵烟故事——心灵的家园》

    爷爷是一名“三八式”的老干部,当年担任炮兵独立团的团长。正是很多和爷爷一样的英雄战士,以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奋勇杀敌,赶走了侵略者才有了祖国今天独立繁荣。

    爷爷曾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子弹,誓死不让部队的红旗倒下,身上留下了永远的刀疤与弹痕。拂去岁月沉沙,我们被爷爷他们当年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勇气所震慑。他们当年飘蓬万里,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把一身的热血和智慧都浇灌在江南那炽热的土地上,融汇在了共和国金色的史册里。

    令我崇敬的爷爷已经离开了,然而,我是爷爷用北方的血脉和南方的水土养育出的子孙,继承了爷爷的精神。那精神犹如一面党旗烙印在心中。在这和平年代里已没有战火硝烟的浓烈,历史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仍在缅怀他们的同时追求着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2010年10月12日,我正式卸掉了学生的身份,背上行囊,怀揣梦想,带着书生气,踏上了寻梦旅程。严峻的就业形势,残酷的竞争环境,让我知道如今的工作来之不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被一种感恩的情绪包围着,时常在心里感谢为我提供良好环境和机会的人,感谢贵州中烟这个大家庭。

    第一次做设备保养时,面对刺耳的噪声、满天飞舞的烟尘,我真的很不习惯。虽然戴了口罩,我仍然会把头使劲往衣服里钻,因为我平时是个特别爱干净的人。看着满抹布的油污、胶垢等,让我有点嫌弃眼前的工作了。有时摸着冰冷的机器,总会让我的心掠过一丝丝恐惧……

    做完设备保养就是开机程序。在设备运行中发现烟包的BOPP膜一直包装不好烟包,师傅停机爬上忙下地查看故障原因,随后才发现是由于设备卫生没有打扫干净,有胶垢影响了BOPP膜的包装成型。这一切都归咎于我在保养中把大点的胶垢清理了,想到小污垢应该不会对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所以就置之不理,哪里知道会造成那么大的后果,消耗大不说,还影响了产量。看着师傅年龄那么大了,还一身汗水满头烟末的,心里感觉对不起师傅,想到一个男人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之后,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随时想到“世上无小事,细节定成败”,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件事,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爱岗敬业做好“自我”,为企业的发展献一份力。同时我深刻认识到践行“两个至上”必须立足于本职,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中。

    如今,当看到车间质管员到机台上抽检时,我总是微笑着默默在心中说着“谢谢”。每天怀着感恩的心说“谢谢”不仅能让自己积极面对工作,也会使别人感到快乐。(朱 存



  • 2024/11/13烟草扬起我梦想的翅膀

    《遵烟故事——心灵的家园》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大学里,好不容易地把教师资格证拿到,本以为可以顺利跨进人民教师的行列。无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最后还是和教师职业擦肩而过。

    大四实习时,去了一家中专院校教书,从简单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到网页制作、图形处理等,心还是会慌乱,因为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备课、查资料、挑灯夜读,短短实习的3个月里,我从一个青涩的、站在台上对着学生说话都要脸红的女生逐渐成为一个耐心细心、幽默开朗的教师。

    毕业后,我开始正式朝着我的梦想奋进。我踌躇满志地参加了一所大专院校的辅导员招聘。我以笔试、机试第六名进入面试环节,最后总成绩第十一名。可惜刚好只录取前十名。我与我的梦想第一次擦肩而过。

    这次失败后,我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失败的原因应该是自己的着装不够成熟、学生味太浓,且自我介绍部分较平淡、不出彩。于是,我相邀几个好友,逛街买衣服,挑成熟的。自我介绍部分多加入教师的行业色彩,还准备了英文版。失败没有击倒我,我告诉自己,我要愈挫愈勇。我一边继续看书做题,一边筛选招聘信息。后来,我又报名参加了市里党校的教师招聘。在经过笔试、面试后,我以第二名成绩进入试讲,由于准备充分、有过讲课经验,试讲部分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不过,总成绩还是第二名,而这次只录用一个人,梦想再次擦肩而过。

    在积极寻找教师职业的招聘中,我也努力地报名参加一些其他职业的招聘考试。记得第一次被用人单位录用是一家广告公司,不擅长图形设计的我放弃了;到一家化工厂任销售部经理的助理,每天接电话、签单、做记录,心里很浮躁……

    身边的朋友、同学们陆续地上班了,心里开始慌了……我开始问自己:我到底要什么样的工作?我的梦想在哪里?我的价值在哪里?我何去何从?我,适合做教师吗?梦想在这里被折断。

    直到2006年9月,我意外地接到了来自遵义卷烟厂的录取电话,办手续、下车间实习,一切似冥冥之中的烟草缘、又似努力的果实。和专业毫无关联的三班倒、操作及保养设备、和不是同龄人的师傅们相处……浮躁的心在车间实习中逐渐平静。“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我来不及细细咀嚼,认真、努力、积极和热情劲在这个地方得到鼓励和滋生。选择了,便风雨兼程地前行,只有努力过奋斗过,人生才无悔。

    梦想曾被折断,曾一次次的擦肩而过,可是在这里或在那里,新的梦想还需要继续腾飞,新的起点还需要再次奔跑。失败过、挫败过,又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大不了,人生总有很多梦,还有很多值得努力拼搏的人或事。(肖玲玲)

     

     

  • 2024/10/11师傅的老花镜

    《遵烟故事——心灵的家园》


    2011年初,我进入遵义卷烟厂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被同事们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着,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

    “三人行,必有我师”,车间中的每一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一位师傅,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他就是卷接车间的廖云禄。

    廖云禄今年48岁,在遵义卷烟厂已经工作了近28个年头,他高高瘦瘦,总戴着一副老花镜。一进单位,我就分在他的机台上跟他学技术。大家都说,廖师傅很热心,对新学员负责任,他已经带出了不少的技术人才。而让我最佩服他的,则是他对质量的追求。

    记得一次夜班,我在操作中忘记观察卷烟通道中的卷烟,误将上百支不合格的卷烟通过通道传向了包装机。“停机、停机!”在一旁工作的廖师傅喊着。我当时呆呆地站在机台上不知道该做什么,只见师傅托着一个烟盘走到卷烟通道处,将不合格的烟支全部放入烟盘内。“师傅,这些卷烟咱还是别要了吧,直接倒在废烟箱中。”手忙脚乱的我害怕师傅生气,就自作聪明地说道。

    “小陈,这些烟支中肯定也夹杂着合格的卷烟,我们要一支一支筛选。这样,我给你说一下刚才出现错误的原因,你在接下来的操作中一定要注意。”说着,廖师傅打开了开关,指导我如何操作。

    看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廖师傅便一个人坐在一旁,戴上老花镜,开始一支一支挑选。

    我问师傅:“您岁数也不大,为什么就戴上了老花镜?”师傅笑着说:“因为我把卷烟质量看得比眼睛重要。”

    筛选好后,师傅将合格的卷烟放入了通道。戴着老花镜站在卷烟通道旁指导我,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他的双眼紧紧盯着通道中的烟支。

    凌晨5点是最难熬的时段,又累又困,“师傅,您去休息一下吧。”师傅却说:“那可不行,咱们在这个位置上,必须保证机组的质量安全,不能让不合格的烟支流入市场。一定要记住,质量是天!”

    作为一名进厂不久的新员工,那天,师傅给我上了最好的一堂课。(陈 瑶)




  • 2024/09/11感恩,始于心,施于行

    《遵烟故事——心灵的家园》

    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并容易获取的社会中,很多人似乎忘却了我们应该有的感恩之心。甚至有些人连对父母也失去了感恩之心。

    几年前,我陪同学到国内一所一流大学报到,办完手续后刚出宿舍,碰到一对母女,看样子也是新生来报到。其中,女儿才刚进大学,母亲的皮肤黝黑、满脸皱纹头发灰白、衣着陈旧显得比较苍老。她向我们走过来,还时不时的回头看一眼女儿。当站在我们面前时,她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问了一句,“同学,请问一下,某某楼在哪里”。她问的过程中又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不远处的女儿。因为我们也是刚来,就应道:“不好意思,我们也是刚来,还不清楚”。她回了句“谢谢”,慌慌张张地离开了。等她与女儿会合后,就听到那女儿对她大声吼道,“我说了不要去问,问什么问,我自己能找到”。说完头也不回地向另一条路走去,那位母亲一言不发,唯唯诺诺地紧跟在后面。听到那女生对母亲这样大吼大叫,我感到非常气愤,真想冲上去狠批她一顿。

    时不时地,我就会想,她有什么资格、凭什么这样对自己的父母,她对父母吼叫的底气从哪里来?人生天地间,如果没有父母的给予,我们会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百善孝为先”。试想,一个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声吼叫的人,如何能意识到“孝”的存在?感恩是“孝”的基础,孝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一个对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如何能善待他人?当然,并不仅仅只有“孝”源于感恩,我们的朋友之情、同事之情、师生之情、夫妻之情等都从感恩中来。只有互相之间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对方的关爱,彼此间的情谊才会变得更深。

    2006我在遵义卷烟厂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有种踏实、舒坦的感觉。感觉从今以后可以自力更生了,同时也感觉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工作。同年,春节只能放四天假,想回外省的家不太现实,也想到过请假,但是,考虑到年底工作任务多,就没有提出来。本以为这个年会这样无声无息地过,没想到大年的前一天,也就是放假当天,车间主任委托班长找到我说代表车间请我吃年饭。对于我这种从外地来没多长时间,以前又从来没在外面过过年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内心是无比感激的,我感激领导的用心和关爱;同时也感觉自己在这里并不孤单。

    从那以后,我要好好工作的决心更加坚定,我负责任地承担起本岗位的职责。尽管每天都会出大量的汗水,有时甚至会筋疲力尽,但是心里非常充实。因为我感觉没有对不起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也没有对不起自己。虽然我现在早已离开了原来的部门,但是那份关爱、那些情谊却长存我心。(柳科生

  • 2024/08/08向老兵致敬

    《遵烟故事——心灵的家园》

    我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里,童年及学生时代是在军营大院里长大,因有“口吃”毛病,没有当上兵,这也成为我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遗憾。

    1977年知青招工,我进柴油机厂当上了一名工人,起初分配到金属制品加工车间学钳工。能学一门技术,我很高兴。一年后,由于工作需要,我又被调到厂车队学习汽车修理。随后,组建遵义卷烟厂时,又转调到遵义卷烟厂运输科,这一干就是34年,没有换过工种,算是运输科的老员工了,见证了运输科多年的发展。

    以前的柴油机厂车队,只有七八个人,5辆车。驾驶员主要是退伍军人,而且大多是党员。队长是有名的“红二连”转业回来的模范指导员李玉成。驾驶员中有退伍军人韩继雪、吴文华、涂祥文、李湘贵、易征等。修理工有四名,其中有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刘光富。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物资需求及转运要求日益提高,所有生产资料都要靠汽车运输来完成。当时梅花山转运焦炭的工作很辛苦,车队不分日夜抢时间、抓进度,在企业安全快捷的运输攻坚战中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改革的深入,带来了新的机遇,柴油机厂转型为卷烟厂,车队也随之发展为运输科,人员和设备得到了扩充。驾驶员队伍壮大,主要来源依旧是退伍军人。他们素质好,技术过硬,能吃苦,爱惜手中的车辆。特别是在长途运输中,他们团结互助,克服多种突发困难,用高度的责任心及过硬的驾驶本领,为企业繁重的运输任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些老兵是邵树明、刘朝俊、张国荣、毛希华、骆开军等。

    运输科的今天,依然处处有退伍兵的身影。2008年遵义发生罕见凝冻,给物资运输带来严重阻碍,退伍老兵梁定宇、李远洪、车队副队长刘兴权冲锋在前,担当重任,冒着凝冻艰难地把产品运往销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又是退伍军人冲锋在前,驾驶员李远洪、张问勇、瞿勇主动承担任务,把贵烟人的爱心物资及时安全运抵灾区,体现了烟草职工的社会责任。

    这就是我们的运输队伍,一支在岗位上平凡做事,默默服务的队伍。每当困难来临,党员、退伍老兵总是冲锋在前,尽职尽责,攻下一个又一个的堡垒。

    在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向在运输战线上付出艰辛的老兵们致敬,感谢他们在企业发展中的努力,特别是已退休的老兵们,在企业今天的绿荫下,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安度晚年,并向他们致以永远的敬意。(刘乙煊)

  • 2024/07/17“一”的份量——记遵义烟厂二车间技师程卫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我在车间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结识了许多职工朋友。他们朴实无华,也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我已赋闲在家,但每当我回忆往事,这些朋友的身影就会立刻闪现在我的眼前,程卫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和程卫共事大概有十七、八年的时间,他给我的印象永远都是那样的谦卑、儒雅、和蔼、低调,然而对工作总是那么敬业、精细、踏实、充满激情和一丝不苟。他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在车间忙碌的身影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不停地旋转,默默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和无限的忠诚。

     

    一步一个脚印

    1990年的春天,记得我刚任嘴烟分场党支部副书记不久,在一次和程卫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十分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当我们的话题谈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工人时,他说:“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时代工人,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定位,我的目标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技术过硬,对企业忠诚,对工作敬业并富有激情,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通过这些年我对他的观察和了解,他始终用这把尺子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这个目标迈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曾担任过YB-43、GDX1GDX2操作工、维修工、车间包装机型技术组组长等职,无论在任何岗位,程卫都怀着一颗平常心,认真地把每一件事尽量做到最好。记得他刚任GDX1维修工时,为了尽快地吸收掌握先进机型的维修技术,他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为了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常常忘了下班,用他自己的话讲:“就连晚上做梦都是图纸、设备构造”。正是凭着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的韧劲,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不仅完全掌握了GDX1包装机的特性、原理及维修技术,同时,他还发现GDX1包装机透明纸的宽度在减少10mm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工艺要求和包装质量,却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于是拟定了《GDX1条装透明纸缩短的改造》QC课题,该QC课题不仅当年获得了优秀QC课题。

    由于他技术过硬,思想素质好,1997年厂里派他到巴西GD公司参加培训,培训期间,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脚踏实地,潜心做事的学习态度,赢得了外国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他艰苦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结业证书。回国后,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他所负责的责任机台,无论是产、质、耗、设备有效作业率等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省同类机型前列,并多次在厂工会和车间组织的劳动竞赛中获奖。

     

    一心倾力岗位

     

    2003年遵义卷烟厂技改完成后,在老厂房过渡到新车间的设备搬迁、安装、调试工作中,程卫发挥了一个技术能手的带头作用。作为包装设备组长的他,车间所有包装设备的拆机、分解,新场地的就位、安装、调试样样都要尽心尽责。为了抓时间、抢进度,他经常加班加点。本来“五一”前与家人商量利用长假带孩子去旅游,但为了能较快完成搬迁任务,他不得不放弃了“五一”休假。正是这种乐于为“大家”放弃小家,舍弃自我的精神,我厂新车间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正常生产。车间才能既保证安全顺利搬迁又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同时在以他为首的技术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为我厂节约搬迁费用上百万元。

    程卫勤于思考,是个爱动脑筋的技术尖子,2005至2006年,他主持和带领其他机修工共同设计并完成了《GDX2GDX1条盒外置吸风的技术改造》,解决了生产厂家都无法解决的条盒吸阻渗油及吸风管渗油、漏油的问题,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该QC成果为企业节省了30万元的技术改造费用。同年他又对两台GDX1小玻包透明纸宽度进行了缩短改造,满足了新的工艺要求。2006年他放弃“十一”长假,组织了车间包装设备GDX2欧式条盒改为美式条盒及烟包改小的技术改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厂部、车间下达的改造任务,该项改造又为企业节约改造费用上百万元。为此受到了厂部及车间领导的高度赞扬。

     

    一肩勇担数责

     

    程卫还是一个十分好学的同志。他是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深感知识的重要,为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报考了贵州航天职工大学。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大专文凭,这为他后来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程卫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由于工作突出,曾多次荣获工业公司及我厂的“设备管理先进个人”“安全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岗位技术能手”等称号。尽管他早已是车间的技术尖子,业务骨干,但他从不居功自傲。用他的话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车间是三班运行,我纵然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顾及每一台机子,因此,只有机修工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技术都上去了,才能保证车间生产任务的完成”。多年来,他为车间技术力量的培养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仅2002至2008年经他亲手带出的机修工、挡车工就有十几人。同时,他还承担了车间包装专业知识、技术的内部培训及教案的编写工作。如:为了提高车间职工的业务技能,更好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他常常放弃休息,为职工上技术课,对部分技术相对差且理解能力相对弱的职工,还单独给他们“开小灶”,直到他们弄懂为止。2006年,程卫代表我厂到贵阳参加“黄果树”杯职业技能比武,他克服了异地竞赛的种种不利因素,以他娴熟规范的技能征服了评委,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包装组GDX1第一名,同时获得了工业公司领导颁发的“技术能手”称号。同年他被我厂任命参加西南、西北片区“红塔杯”技术比武教练,为我厂选手在全国“红塔杯”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做出了贡献。2006年初他到上海参加技师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技师考试。2007年由他编写的《GDX1封签改进教案》,被国家局教案题库录用。多年来在工作中,他主持和参与处理的重大包装设备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不计其数。2007年初冬的一天,夜班凌晨4点,2# 包装机5# 轮推烟臂折断,跟班机修工无法处理,打电话到程卫家里,他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冒着凛冽的寒风,立即赶到了车间进行抢修,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抢修,终于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行,保证了生产。

    多年来,程卫就用这几个“一”让我明白了“一”的份量。(